当前位置: 文学小说> 历史军事> 朕就是亡国之君> 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谦不咬饵(2/7)

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谦不咬饵(2/7)

能成功上岸,最后考了个国办教师。

    流程大同小异。

    而且这东西出题,完全随皇帝心意,尤其是在大明朝,比如洪武年间的会试就从不出孟子;有些皇帝比较懒,就会交给翰林院编修去出题,就会非常严格。

    有的皇帝则是自己出策问,比如崇祯七年,二十三岁的崇祯皇帝就搞出了策问十问,问策天下。

    崇祯这十问,问的好不好?很好!

    崇祯七年、十年、十三年的殿试策问,可谓是道尽了明末的所有问题。

    但是从现象里剥离问题,并不是难事。

    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?又应该如何解决呢?

    问一帮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人,靠嘴炮能解决问题吗?

    崇祯在崇祯十年又问了一件很有意思的问题:为什么唐朝时任用刘宴、李抱真,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国强兵?咱大明朝,咋就不行呢?

    其实答案大明太祖高皇帝早就说过了,元以纵失天下。

    大明除了洪武、永乐年间,对肉食者,依旧是太过于宽宥了。

    朱祁钰是从论语、孟子、礼记里面选了随便选择了三句倡议节俭、勤勉的词句,让学子们自由发挥,策问也比较简单的主要从道、德、功,三个方面去入手。

    “臣不看。”于谦头皮发麻,皇帝又在下饵。

    科举本来不管他的事儿,这要是出个科举舞弊案,他不是凭白受牵连,多看一眼,算他输。

    朱祁钰叹息,于谦他不咬饵儿。

    自从李宾言离京之后,朱祁钰又陷入了长期的空军的状态,水猴子不挂鱼,他钓鱼又钓不上来,大计抽水计划,又得等到会试、殿试之后才能展开。

    于谦要是如同胡濙那般,能够不遮不拦的在朝堂上,大声的喊出,臣诚无德也,拿出那股子「楚曰:我蛮夷也」自保的架势,还需要朱祁钰费这么大劲儿?

    于谦太过于君子了,一些小人要对付他,实在是太过于容易了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君子都比小人好对付的多。

    比如京师之战后,那么多御史弹劾于谦,朱祁钰杀了以顾耀为首的三个御史、外放了陈镒和贺章,这些人其实当初都攻讦过于谦。

    但是于谦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