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七十二章 穷民苦力,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?(1/8)
大明特别讲出身,官场最为明显,举人、三甲同进士出身,二甲进士出身,前三甲都有不同的职业天花板,出身就是门槛。而门槛这个东西,没有别的办法,只能一刀切。你考上了就是考上了,考不上,满腹经纶,你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,林辅成就是有天大的本事,他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,只能提供一些调研的结果给陛下做参考。京师四官厂,身高五尺,就是一个硬性门槛,目的就是为了筛人,不分男女,要进官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,只能用这种方式剔除掉一部分的人。在这个吃饱饭都难的时代里,五尺身高,其实筛选的还有家境,颠沛流离、没有田产的百姓之家,根本养不出五尺身高来,算是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游堕之民混到官厂之中。而保举制,则是增加犯错成本,一人犯错,要跟着领罪,甚至祸及家人,匠人们跟着一些纨绔子一起做恶事,就要掂量下,保举你的叔爷会不会跟着一起出事。“保举,各把头、会办、代办、总办,不准荐人,如实在有情面难推者,准其往异地他厂转推。”冯保解释了下这个保举制的前提条件,官厂把头以上,不得保举,若实在抹不开人情,放到异地他厂。比如王崇古推荐自己侄子,那就放到别的官厂,而且是异地,这也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王建案的发生。这个远行几乎等同于生死离别的年代,远行他地,就为了一个官厂的匠人身份,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。“笔试严格,若是在工坊内,则要的不严,若是要做账房,则需要善珠算,精书法,笔试在户部,口试在吏部,需由户部吏部官押,才可进厂。”冯保又介绍了双试制的具体情况。官厂有些部门是吏员身份,比如账房,比如人事,比如仓库大使等等,这些吏员考试不在官厂内进行,而是在户部、吏部。这些制度,都是为了保障官厂不脱离朝廷的控制。凌云翼和高启愚都是很严谨的人,他们设计的每一步,都有自己的目的,为的就是让官厂从人情转向制度,让官厂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财源,源源不断的为大明革故鼎新提供银子。万历十八年末,户部完成了年度大计,岁入折银为5700余万银,比去年多了320万银,今年增长低于户部的预期,按照户部的预期,今年岁入应该超过6000万银。“今年田赋折银为1030万银,比之去年的1358万银,减少了328万银,今年水旱不调,朝廷